现在无人不谈新零售,做传统零售的也好,做互联网的也好,都想法设法往新零售这个概念上靠,通常会用到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挖掘用户需求。很多实体商户也抓住了新零售的本质,以数据驱动、技术驱动和客户体验为中心,但是往往容易忽略“选址”的问题。

我们可以看看盒马鲜生。中国连锁协会百强数据显示:

盒马鲜生2018年销售业绩为140亿元,综合考虑盒马开店量、开店时间和门店面积等因素测算,盒马2018年平均坪效在2万至3万元。

根据华泰证券研究报告,2017年中国标准超市坪效为1.4万元,大卖场为1.3万元,便利店为2万元。盒马的数据只是略微领先同行,而这一核心数据仍在随着盒马新店在二、三线城市的增加而持续下滑。

一二线城市核心地域的坪效表现稍好,但最近半年以来盒马扩展的三线及一二线核心地域坪效未超过2万的为数不少,部分门店甚至仅有区区一万出头。

而这暴露了盒马在选址上的问题,而选址通常和当地消费者的定位和消费能力挂钩。举个例子,5月31日,盒马鲜生昆山新城吾悦广场店正式停止营业。这家门店累计营业时间还不足八个月就歇业引发了市场诸多反思。盒马的工作人员也表示,周边大多是打工人群,盒马鲜生的消费定位明显高于市场的消费能力。该地域周边人口月薪一般在5000至8000元之间,相比盒马较高的消费定位确实是不相符。也就是说,这是一次“选址失败”。

盒马自身仅三公里的配送半径,一旦三公里以内的目标人群难以支撑800平大店所带来的高额开支,门店倒闭也只是时间问题。

在新零售模式下,大数据、人工智能虽然赋能了新零售,但是也必须遵从零售的选址规则,因为现今许多消费者在房贷、租房、车贷上已经占据了其收入的很大一部分,短期内消费者的消费能力并不能适应定位中高端的盒马鲜生。

在今年3月,侯毅首次提出将门店体系调整为“一大四小”:即盒马鲜生以800平米以上的大店担当“一大”的模式,覆盖购物中心,模式为“生鲜+超市+餐饮+外卖”;另有四小,分别为盒马菜市、盒马mini、盒马F2、盒马小站,覆盖更精细、更下沉的市场。

首先,整个生鲜零售市场接近5万亿市场规模,菜品消费占了七成,也就是3.5万亿。其次,这是高频刚需,有望成为流量入口。盒马鲜生不愿放弃这个巨大的市场和流量入口,调整也就成了一种必然。我们试着反过来想,在地理位置和消费者人群不变的情况下,盒马只能通过不同的业态,也就是上面说的“四小”去反向适应这个“选址”。或者说要想适应这个选址,盒马只能开出盒马菜市、盒马mini、盒马F2、盒马小站这些业态,因为你不做,你的竞争对手也会去做,比如苏宁小店、美团买菜。

所以我们看到,即使在新零售的环境下,虽然有各种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赋能,但是即便是背靠阿里巴巴这样的金主,盒马也不能肆意妄为地选址,新零售下的选址对于实体商户同样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