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消品,由于其刚需、使用频次高、复购强,是日常消费的最主力品类。快消品巨头们过去凭借开发多条产品线,然后依靠电视、杂志甚至刷墙广告全面攻占消费者心智,最后通过分销体系,把产品放在消费者可以去到的任何线下消费场景这一方式,大获成功。但随着移动互联网的爆发,巨头们逐渐失去了统治力,他们似乎在一夜之间就不知道消费者去了哪里。新零售,对于传统快消品牌们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传统快消品巨头们,2018年过得怎么样?
2018年5月,凯度消费者指数发布的《2018全球品牌足迹报告》显示,在中国排名前10的快消品品牌依次是伊利、蒙牛、康师傅、海天、旺旺、双汇、光明、统一、立白和农夫山泉。
新零售的概念是在2016年底被提出的,如果说2017年品牌们对于新零售还在观望和摸索,那么2018年就是品牌开始实际投入的一年。我们悉数查询了上述10个品牌2018财年的业务数据,总体来看,较2017财年有稳定的提升。除了光明之外,其他品牌毛利润和净利润的增长速度都超过了营收,这也就意味着盈利能力的增强。同时,各品牌普遍加大了市场销售的投入,说明在消费者行为分散的大背景下,品牌的获客成本在提高。
技术改变零售行业成为未来大势
大家可能不知道,沃尔玛在1983年的时候就已经实现了扫描和对商品编码、信息的录入,而且早在1985年的时候,沃尔玛就采购了卫星服务,通过卫星管理他们的物流数据的时效性等,所以沃尔玛今天还能保持全球零售领域的第一名,也与它在技术上持续不断的投入有关。
而电商、互联网,早年被称之为“信息高速公路”,实质跟线下的高速公路是一样的逻辑,互联网打破了时间空间限制,用户足不出户就可以看到全国的商品,同时快递网络的发展也解决了物流问题。
新零售也是同样的逻辑,就是移动互联网与支付、社交的技术解决方案叠加,带来了更融合的场景,同时快递+快送+到店等融合的履约场景保证了随时随地下单的便利体验。
如果我们讲消费者、用户的需求是商业演进的外部驱动力,那内部内生的动力就是每个企业在技术上的增长和采用!
新技术驱动新零售
技术的进步必然将带来商业模式的转变,新零售的诞生便基于此。新零售的意义在于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多域感知、近场通信等先进技术,让商业场所/门店感知客户和商品,形成多方位数字化商业场所/门店,甚至进一步和门店零售系统打通,对零售整个过程进行分析,优化和升级。随着而来的,因为新技术的发展,催生了一批以大数据、AI、等新兴技术为基础的平台。
新零售消费大数据平台就是这样应运而生的。
新零售消费大数据平台可以起到一个管理的作用,从数据、计算出发,最终赋能业务。市场发展环境要求企业必须打造一个符合企业的系统平台才能快速响应市场,包括要全方位掌握所有的产品情况、用户情况,包括对资源的掌控,从而在后台驱动供应链生产的发货配送。包括会员的管理,以往品牌更关注商品促销,并不会记录下用户更多消费属性,但是今天我们看到的企业更多关注人这个层面。
这样的就很难用传统IT模式,而必须运用互联网技术,架构在互联网上。因为新零售大数据消费平台一直支撑快消行业体系的经验,有技术沉淀,也服务过快消巨头康师傅企业。康师傅企业一直以来就有使用我们的平台来辅助企业进行销售。
新零售消费大数据平台对数据进行相关应用,原来可能企业里面有用户的数据来做分析,但是只能说是给决策者做分析,拿来做大的决策时,无法根据实时反应去做调整。新零售消费大数据平台可以通过一物一码作为入口拿到大量的数据,从数据标准化、数据归档和数据处理等等,提供一整套服务,然后企业负责人可以基于实时数据来做决策。
这些改变只是刚开始,但也是未来。大部分企业都已经意识到了,就是信息变化太快,人的决策太慢,那么假设基于大数据的决策,可能会更好的去配货、服务客户,更好地围绕目标客户群去做推广促销,这些全部基于有数据来支撑的。码叔认为零售从传统的零售到电子商务到新零售,这是必经的。
近期评论